台灣廢墟文學《惚恍 By 阮慶岳》

讀後感
★★★★(四顆星)

介紹這本書之前,先要了解何謂「廢墟文學」?
廢墟文學起源自西德,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西德一些作家發表文學作品描述戰爭災難給人們留下的一片瓦礫和心靈創傷,透過文字將那些面對無盡大悲傷的人們的心情寫出來,得到一種情感的施放。

而本書的作者阮慶岳老師自己提到,開始這個作品是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仲一郎一系列關於廢墟作品的啟發,書中選了十四個廢墟地點,包含台北萬華的剝皮寮、台北石門的無人公寓、台北公館的寶藏巖、台北新店碧潭老屋、台北三芝的海邊度假屋、新竹霞喀羅古道的警察局、宜蘭員山神風特攻隊的機堡、台北松山菸廠、宜蘭蘇澳東鹼工廠、台北新店花園新城、台北林森北路六條通日式住宅、宜蘭四結中興紙廠、台北新店的直潭山農宅、以及台北中和的福和大戲院,一一做延伸及探討。

這已經是美第二次閱讀阮慶岳老師的作品,阮慶岳的文字相當好閱讀,整本書看下來是相當流暢的,只是那濃濃的惆悵,以及煽情的文字,在閱讀過後,往往是揮之不去的,這也是阮慶岳的著作迷人之處。

書名:恍惚:廢墟.殘物.文學
作者:阮慶岳/文,攝影
出版:木馬文化
簡介:
十四個廢墟二十一個故事,這些作者說他「走走就出來了」的作品。
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伸一郎作品而啟發了這個廢墟主題,但寫的並非建築物的身世。你可能在文字裡讀見殘敗物體也可能藉一張張的圖片憑弔它過去的榮光,那就好像一間雙重的房間小說與廢墟互涉而且彼此藉體還魂,但又各自獨立。
在文中建築形體是隱形的,文字出入虛實之間、往返過去與現在的時間之流,兩者參差對照。打破形式的、融合小說新詩札記的一種新的文學嘗試、同時探掘神祕美學的可能;衰敗虛幻含著些許溼度好像夢遊者般,承繼如唐朝鬼才李賀(想像豐富奇特色彩瑰麗)、或19世紀如藍波Rimbaud、波特萊爾Baudelaire、惹內Genet或像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之美學風格,表現了陰柔、沈鬱、暗淡、寓言式的、神祕的文風。
(簡介擷取自博客來)


有雷區

書中的每一個廢墟地點,幾乎都有一到兩篇的故事,有些故事的發生地就是那個地方,有些則是故事的氛圍符合那個地方,透過阮慶岳的文字,搭配上黑白的照片,彷彿同樣也遊歷了那些地方般,儘管有時因為攝影作品影響閱讀的興致,但是無傷大雅。

本書中選擇的十四個地方,並不是每篇看了都相當有感觸,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熟悉、都聽過,但是挑選自己知道的地方看下來,還真是特別有一翻感慨。

以台北萬華的剝皮寮來說:
「他坐下來,聽到隔著鐵皮施工圍籬外喧嘩的車馬聲音,這附近的大廟以及聞名夜市,夜夜吸引都市裡的人來絡繹不絕,而他此刻一人坐在這空曠的屋宇裡,一個人影都不存有眼前。」-摘自夜訪剝皮寮
那個從小聽到大,帶點禁忌又有點神祕的地方,透過書中的兩篇故事《秋琴抄》和《夜訪剝皮寮》,訴說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那樣無言的結局,不知道在過去的萬華上演多少次啊~

另一個則是台北公館的寶藏巖:
「我想到母親,她的臉正透過臥室細長扁窗眺看等待著我。忽然……那扇窗、啊!那扇窗不就是父親畫中檢查站一樣的扁窗麼!還有母親臥室離奇陳中環護的混凝土牆……」-摘自我在尋找寶藏源
寶藏巖過去以一排違建眷村的景象而聞名,書中《尋找寶藏源》的故事,描述父親一輩子的鄉愁,以及全家人因為父親的緣故皆鬱鬱寡歡,道出外省家庭在這邊的無奈。父親一輩子尋尋覓覓的寶藏,原來就在身邊唾手可得,只是還沒參透即死去,實在是不勝唏噓,也給了一個警惕,不要忽略身邊伸手可觸的幸福。

最後一篇則是台北松山菸廠:
「他幼時常隨母親入菸廠,整個製菸流程裡,從蒸、切絲、加香料、發酵到捲菸,他閉著眼都還能敘述倒背如流。」-摘自上兵廖崇基
這篇似乎是標準的阮慶岳風格,一個可憐的故事,多情的人總是被傷害,最後淪落到不願面對現實的地步。

《惚恍》這本書是在2004年出版的,阮慶岳是這樣說的「對關於城市裡的興建與荒廢,這兩件式的自我延伸思索,興建與荒廢這種有如出生與死亡,本來是互補共生的兩件事,卻常常因為人們只關注其中出生的一面,刻意忽視死亡的存在面向。」-摘自書背
以現在2014年的角度去看,許多書中提到的廢墟地點,皆已經重新規劃、再度重生,很多時候生命並不是只有出生和死亡兩個面向,不要忘了重生的本領,有些精神是可以常存在心中的,如同那些賦予新生命的廢墟一樣。

如果喜歡阮慶岳,這本書當然不能錯過,如果你知道書中所選擇任一廢墟地點,皆可找來翻閱看看,相信每一個人的體悟皆不同!



更多台灣文學心得

熱門好書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